一句便戳中心事,她赶忙垂首,恭敬道:“仪卿不敢。”
玄帝倒似有意安慰她,“收回洲印乃一时之计,你也不必多想,安定莲洲,吐纳净水,卿功不可没,时候到了,自有卿之擢用,你可明白?”
仪卿心口一跳,头压得更低:“仪卿明白。”
语罢,他也并不多说,面色难得温和了些,道了声“你进去罢”,抬脚便离。
仪卿微微颔首,转身时,忍不住又多看了两眼,她见帝君的次数屈指可数,只觉多少赞叹,也难描摹其人。据说,早逝的帝后当年就是对身为帝子的这位一见倾心,忤了其父广泾公的意,才使北玄收得天水,彻底压下了冥水的威胁,也让后来的莲洲有了净水之基。
不过,帝君今日待她如此亲和,想必还是中天与真君的缘故。
灵玦和神公还在里面等着她,仪卿未作停留,快步走上台阶——若说玄帝是千寻之仞,真君便似峦峰之雪,带着绵绵复苏的暖意,见她来了,一笑莞尔,她自趋步入庭,迎上皓月清辉。
从中天回来,两人顺便带回了一封金字玉帖,玉帖内容是请他们夫妻两个共赴一场已经停了上千年的盛宴——西山琅金,华秋宴。
设宴之人为琅金之主白帝,此宴原本和东晏的春朝会一样年年皆有,但先白帝为天境安危殚精竭虑,一朝寂逝,此宴便再未开过。现今这位新帝,是经西山本域仙神推议、由神公派五方能士重铸心魂、收集先帝残魄化生的,二者几乎可以说是同一个人。
但白帝复生后记忆缺失得厉害,接位后便忙于正事,此宴不是必须,故一直未开,直到前段时间得了闲,才在身边人的提醒下想起此事,宣布今年开始恢复此宴。后又因冥水突生变故,拖到今日方正式散帖,广邀众仙,好歹捉住了秋天的尾巴,不至于出师不利,落空一场。
赴宴前,仪卿盛妆打扮好不忙碌,毕竟这是她第一次正式出门,雀跃之心不言而喻,灵玦站在一旁,见她一根发钗至少换了十次,忍俊不禁,伸手定住了小夫人的犹疑:“就这个,很合适。”仪卿转头看了又看,不确定地瞅了他一眼,终于没再拿下来。
驾鹤到得琅金,后面还跟着一条狐狸尾巴,接引他们的是琅金的木棉树灵姳儿,其原身为先白帝亲手栽植,新帝开智那会儿,刚好修成人形,对本苑十分熟悉。傍晚开宴,他们来得早,灵玦带仪卿见过新帝又有事谈,便由姳儿领着她和小狐狸到各处观玩一番。
路上碰到一些同样早来闲游的仙僚,都由姳儿互相介绍过打了招呼,中间碰到一个落单的,自称是北天巽宫中的小小女官,与仪卿同源,两边觉得亲近,干脆一起搭伴聊了起来。对方看起来不算太年轻,鹅蛋脸,目光总是微微低垂,酒窝浅浅,似含笑意,头顶黑玉道冠束着银簪,鬓发梳得一丝不苟,性情却十分开朗,一把拂尘在她手里,全然不像个法器,更像舞狮时上下翻腾的绣球,说话间手舞足蹈,抛前引后,一看就是个心宽的仙。
前头几位得知仪卿的身份,总不免要先打量一番夸两句,听得仪卿很不好意思,这位倒是毫不生分,听说她第一次来琅金所知不多,立刻便打开话匣,拉着她一边闲逛,一边滔滔不绝说起西山的各种轶事。
这里面,自然又少不了白帝的前世今生,与琅金几千年来的种种变故,其中最出名的,便是凰女丹熙与新旧主君的一段“孽缘”。
仪卿本还想着在当地仙灵面前妄议主君不太合适,但看姳儿毫无避讳的神色,安安静静随侍一旁,应是早已习惯,才放下戒备听她讲述起来。
原来当年新帝开智之后记忆缺失,却唯独记得一人,就是当年为他复生最积极忙活的一只灵禽凤凰——丹熙凰女。不过原因却并不光彩,这位凰女因对帝君执念太深,以至于在其铸身的炼火里投入了自己最珍爱的一柄金簪,且因此事受断翼之刑也丝毫不悔,却在后来受不住涅盘之劫的业火灰飞烟灭。
那根金簪残存着她最后一缕痴怨,融入白帝体内后难以去除,时常搅扰新帝神思,帝不堪其扰,此事便流传了开来,大家往往都是抱着唏嘘不屑的态度评判丹熙,顺便提醒后人:莫要为情之一字误人误己。
偏偏,这事后来又传回了新帝耳朵里,他只淡淡回了一句:“丹熙非为情死,她只是心有不甘罢了。”
众人都觉得,痴情也好,不甘也好,反正大差不差,私情这种东西向来与此君无缘,倒也可以理解他的想法——毕竟从先帝开始,两位帝君都是由神公点金铸成,对情感之事从来不通,一心扑在政务之上,连把丹熙从炎陵挖来都是为了创制一种御敌更加优异的火林阵,也难怪生来风流的青帝会说他是“无心却作负心人,枉费痴情落空根”。
青帝这话,说来其实有些酸,因丹熙在的时候,跟他也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虽则这位身边的女子,基本都跟他清白不了,不过大家都有共识:丹熙再跟谁不清白,肯定都是为了自家帝君,毕竟晏青掌管万物生息,白帝要复生,实在少不得要讨这位风流神的好。而对青帝来说,总归是得不到的才最好,故此丹熙逝后,还常常为她惋叹。
玄帝倒似有意安慰她,“收回洲印乃一时之计,你也不必多想,安定莲洲,吐纳净水,卿功不可没,时候到了,自有卿之擢用,你可明白?”
仪卿心口一跳,头压得更低:“仪卿明白。”
语罢,他也并不多说,面色难得温和了些,道了声“你进去罢”,抬脚便离。
仪卿微微颔首,转身时,忍不住又多看了两眼,她见帝君的次数屈指可数,只觉多少赞叹,也难描摹其人。据说,早逝的帝后当年就是对身为帝子的这位一见倾心,忤了其父广泾公的意,才使北玄收得天水,彻底压下了冥水的威胁,也让后来的莲洲有了净水之基。
不过,帝君今日待她如此亲和,想必还是中天与真君的缘故。
灵玦和神公还在里面等着她,仪卿未作停留,快步走上台阶——若说玄帝是千寻之仞,真君便似峦峰之雪,带着绵绵复苏的暖意,见她来了,一笑莞尔,她自趋步入庭,迎上皓月清辉。
从中天回来,两人顺便带回了一封金字玉帖,玉帖内容是请他们夫妻两个共赴一场已经停了上千年的盛宴——西山琅金,华秋宴。
设宴之人为琅金之主白帝,此宴原本和东晏的春朝会一样年年皆有,但先白帝为天境安危殚精竭虑,一朝寂逝,此宴便再未开过。现今这位新帝,是经西山本域仙神推议、由神公派五方能士重铸心魂、收集先帝残魄化生的,二者几乎可以说是同一个人。
但白帝复生后记忆缺失得厉害,接位后便忙于正事,此宴不是必须,故一直未开,直到前段时间得了闲,才在身边人的提醒下想起此事,宣布今年开始恢复此宴。后又因冥水突生变故,拖到今日方正式散帖,广邀众仙,好歹捉住了秋天的尾巴,不至于出师不利,落空一场。
赴宴前,仪卿盛妆打扮好不忙碌,毕竟这是她第一次正式出门,雀跃之心不言而喻,灵玦站在一旁,见她一根发钗至少换了十次,忍俊不禁,伸手定住了小夫人的犹疑:“就这个,很合适。”仪卿转头看了又看,不确定地瞅了他一眼,终于没再拿下来。
驾鹤到得琅金,后面还跟着一条狐狸尾巴,接引他们的是琅金的木棉树灵姳儿,其原身为先白帝亲手栽植,新帝开智那会儿,刚好修成人形,对本苑十分熟悉。傍晚开宴,他们来得早,灵玦带仪卿见过新帝又有事谈,便由姳儿领着她和小狐狸到各处观玩一番。
路上碰到一些同样早来闲游的仙僚,都由姳儿互相介绍过打了招呼,中间碰到一个落单的,自称是北天巽宫中的小小女官,与仪卿同源,两边觉得亲近,干脆一起搭伴聊了起来。对方看起来不算太年轻,鹅蛋脸,目光总是微微低垂,酒窝浅浅,似含笑意,头顶黑玉道冠束着银簪,鬓发梳得一丝不苟,性情却十分开朗,一把拂尘在她手里,全然不像个法器,更像舞狮时上下翻腾的绣球,说话间手舞足蹈,抛前引后,一看就是个心宽的仙。
前头几位得知仪卿的身份,总不免要先打量一番夸两句,听得仪卿很不好意思,这位倒是毫不生分,听说她第一次来琅金所知不多,立刻便打开话匣,拉着她一边闲逛,一边滔滔不绝说起西山的各种轶事。
这里面,自然又少不了白帝的前世今生,与琅金几千年来的种种变故,其中最出名的,便是凰女丹熙与新旧主君的一段“孽缘”。
仪卿本还想着在当地仙灵面前妄议主君不太合适,但看姳儿毫无避讳的神色,安安静静随侍一旁,应是早已习惯,才放下戒备听她讲述起来。
原来当年新帝开智之后记忆缺失,却唯独记得一人,就是当年为他复生最积极忙活的一只灵禽凤凰——丹熙凰女。不过原因却并不光彩,这位凰女因对帝君执念太深,以至于在其铸身的炼火里投入了自己最珍爱的一柄金簪,且因此事受断翼之刑也丝毫不悔,却在后来受不住涅盘之劫的业火灰飞烟灭。
那根金簪残存着她最后一缕痴怨,融入白帝体内后难以去除,时常搅扰新帝神思,帝不堪其扰,此事便流传了开来,大家往往都是抱着唏嘘不屑的态度评判丹熙,顺便提醒后人:莫要为情之一字误人误己。
偏偏,这事后来又传回了新帝耳朵里,他只淡淡回了一句:“丹熙非为情死,她只是心有不甘罢了。”
众人都觉得,痴情也好,不甘也好,反正大差不差,私情这种东西向来与此君无缘,倒也可以理解他的想法——毕竟从先帝开始,两位帝君都是由神公点金铸成,对情感之事从来不通,一心扑在政务之上,连把丹熙从炎陵挖来都是为了创制一种御敌更加优异的火林阵,也难怪生来风流的青帝会说他是“无心却作负心人,枉费痴情落空根”。
青帝这话,说来其实有些酸,因丹熙在的时候,跟他也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虽则这位身边的女子,基本都跟他清白不了,不过大家都有共识:丹熙再跟谁不清白,肯定都是为了自家帝君,毕竟晏青掌管万物生息,白帝要复生,实在少不得要讨这位风流神的好。而对青帝来说,总归是得不到的才最好,故此丹熙逝后,还常常为她惋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