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马勒还没有决定这一首作品究竟是交响诗还是交响曲。

    一开始时候定的想法是交响诗,分为前后两个部分,“青年时代”以及“人间喜剧”。

    青年时代是这一首作品,加上《蓝色交响曲》。

    人间喜剧则是《葬礼进行曲》以及终曲。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将这一首作品分割成两部分的想法也逐渐消失,变成一整首作品。

    至于这一首作品被起名为泰坦,本意是指德意志作家让·保罗的同名小说《泰坦》,但是两者几乎没有任何的关系。

    甚至马勒自己本身对于泰坦这个名字都不是特别的喜欢。

    他除了第二次以及第三次演出试图让观众理解音乐究竟发生了什么从而使用《泰坦》之外,包括首演在内的其他演出,他从来没有用过任何一次“泰坦”的标题。

    因此你完全可以说这一首作品,也和泰坦没有任何的关系。

    本来陈秋也是要将这一首作品当成泰坦去演奏,可是陈秋查阅了非常多的文件,思考了很多很多的细节后,他最终决定还是放弃了这个想法。

    马勒写的绝对不仅仅只是一个简单的泰坦。

    这个泰坦背后有一个人的存在。

    而这个人究竟是谁?

    陈秋想了许久,最终找到了那个藏在泰坦背后的人,以及作品。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

    想要理解这一首作品,你必须要理解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

    第九交响曲有什么特别的点?

    很多人都说第九交响曲他最为特殊的便是在交响乐之中采用了人声。

    但是,这并不是贝九最核心的点。

    在很多宗教音乐之中,也经常会使用人声搭配乐团来进行演出。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最为特殊的一个点其实在于……拒绝。